狗回的狂犬病吗?
近年来,狂犬病的病例时有发生,有的人被狂犬咬伤后没有被传染,以为狂犬病毒是胆小鬼,不敢在人体内折腾,其实不然,狂犬病是不会因为人的胆怯而“敬而远之”的。狂犬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狂犬咬伤,间接接触传播的可能性很少,但不能排除。狂犬病毒可以通过伤口或黏膜入侵,也可以通过唾液分离和皮肤黏膜侵入,感染发病。
狂犬病毒主要在患有狂犬病的动物身上,通过两类作用途径向外界产生传播:其一,主要通过动物注射疫苗和患病哺乳动物胎盘等富含病毒的器官或组织,在工厂、矿区等疫区,可通过污染的泥土、水源、食物等间接传播;其二,人类一旦被狂犬或其他瘟病患者咬伤或粘膜接触,在未经彻底清洗的情况下,狂犬病毒便可通过皮肤或粘膜、唾液腺、眼、耳鼻,进入体内,引起感染发病。但间接接触狂犬病毒的概率很低。
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犬(包括潜伏期及病态期)、疑似狂犬病的犬和被感染病毒的血清中。传播途径主要是唾液腺,也分布到神经组织、唾液、泪液、尿液、精液、乳汁、气血等分泌物中。
狂犬病毒对酒精和酸有较强的抵抗力。普通蒸煮消毒和暴晒等日常消毒手段不能将其杀死,离开体内后,在常温下很快失去活力,但低温下抵抗力较强。
狂犬病毒在病犬的唾液、尿、汗、乳汁、出血、脑髓等分泌物中存在,可以通过这些分泌物和精液、眼泪、乳汁等排出。如果身体破损,与病犬直接接触,病菌就会进入破损处,迅速进入血循环,引起狂犬病。
狂犬病毒在常温下主要隐藏在伤口黏膜下,可以随唾液的分泌进入消化道。也可从唾液腺周围的组织侵入血循环,引起嗜神经性感染。狂犬病的潜伏期短到数小时,长至数年,潜伏期越长,病毒排出的量越少,致病性越弱,而最短的潜伏期仅有6天。狂犬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潜伏期长短因人而异,病毒潜伏期长短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虽然对狂犬病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尚不明确。